图书介绍

蕈菌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蕈菌学
  • 王相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5483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525页
  • 主题词:真菌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蕈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蕈菌学基础2

绪论2

第一节 蕈菌对人类的贡献2

第二节 生物分类系统和分类方法3

一、蕈菌在分类系统中归属哪一个类群3

二、蕈菌的分类和鉴定方法5

三、蕈菌分类在生产中的应用11

第一章 蕈菌的分类及分布12

第一节 蕈菌分类纲要12

一、担子菌亚门主要纲目12

二、子囊菌亚门主要纲目12

第二节 担子菌亚门常见蕈菌13

一、伞菌目(Agaricales)常见蕈菌13

二、非褶菌目常见蕈菌15

三、木耳目(Auriculariales)16

四、银耳目(Tremellales)16

五、鬼笔目(Phallales)16

六、马勃目(Lycoperdales)16

第三节 子囊菌亚门常见蕈菌17

一、块菌目(Tuberales)17

二、盘菌目(Pezizales)17

三、球壳菌目(Sphaeriales)17

第四节 蕈菌分类检索表17

第五节 蕈菌的分布19

一、木生及林地蕈菌19

二、林地(土生)蕈菌19

三、草原蕈菌19

四、菌根蕈菌20

五、部分蕈菌生态特性分布简表21

六、标本采集及保藏22

七、蕈菌中的毒菌24

第二章 蕈菌的形态28

第一节 菌丝体28

一、菌丝体的形态与构造28

二、菌丝的组织体30

第二节 子实体32

一、菌盖32

二、菌柄35

三、菌幕、菌环和菌托36

第三节 子实体的发育类型37

一、裸果型(gymnoealpous)37

二、被果型(angioearpous type)37

三、假被果型(pseudo-angiocarpus)37

四、半被果型(hemiangiocarpous)38

第三章 蕈菌的生理及生态39

第一节 蕈菌的生理特点39

一、生理代谢39

二、生长发育40

第二节 蕈菌的生理类型42

一、腐生43

二、共生43

第三节 蕈菌的生态关系44

一、中性关系或称一般关系44

二、偏利共生关系44

三、协同作用45

四、互惠共生关系45

五、竞争关系45

六、颉颃作用或称偏害作用45

七、寄生关系46

八、捕食关系46

第四节 蕈菌的生态环境46

一、植被47

二、海拔47

三、地形47

四、土质47

五、季相48

六、落叶层的蕈菌演替48

七、蕈菌与微生物48

八、蕈菌与动物50

九、蕈菌与植物50

第四章 蕈菌的生长发育51

第一节 营养物质51

一、碳源51

二、氮源52

三、无机盐52

四、生长因素52

第二节 蕈菌的生长阶段53

一、营养生长53

二、生殖生长54

第三节 蕈菌的理化因子55

一、温度56

二、水分与湿度59

三、空气61

四、光照64

五、酸碱度67

六、酶68

第四节 新陈代谢69

一、蕈菌的营养代谢69

二、蕈菌的能量代谢69

三、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70

第五章 蕈菌种源71

第一节 遗传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71

一、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71

二、遗传育种学的研究进展72

三、蕈菌的遗传多样性73

四、遗传育种学的研究内容74

第二节 蕈菌的种质资源74

一、优良品种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的产物74

二、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其利用价值76

三、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培育及推广的工作重点76

第三节 引种和选种77

一、引种时应当注意的原则和方法77

二、选种的原理78

三、选择育种的方法78

第四节 育种79

一、育种原理79

二、交配育种技术84

三、原生质体单核化育种技术87

第五节 品种的类型90

一、按出菇温度划分品种类型90

二、按子实体大小划分品种类型91

三、按子实体色泽划分品种类型91

四、按适宜的栽培基质划分品种类型92

五、按出菇周期的长短划分品种类型92

六、按适宜的产品形式划分品种类型93

七、按菌丝体外观或菌落形态划分品种类型93

第六章 菌种生产基础94

第一节 生产设施95

一、菌种规范生产95

二、生产场地的布局96

三、接种设施与设备97

四、培养设备99

五、加工设备100

六、常用灭菌设备101

第二节 培养基103

一、培养基的种类103

二、培养基配制原则104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110

一、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10

二、污染产生的原因118

三、综合防治措施121

第七章 菌种的分离制作122

第一节 一级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122

一、培养基配方122

二、培养基的制作工艺126

第二节 菌种分离方法128

一、孢子分离法128

二、组织分离法132

三、基内菌丝分离法135

四、瓶内分离法136

五、分离物的提纯137

第三节 一级菌种(母种)转管扩繁139

一、母种的扩繁方法139

二、母种扩繁注意事项141

三、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142

第八章 二级和三级菌种的制备145

第一节 二级菌种的制备145

一、二级菌(原种)培养基的制备145

二、培养基的制作方法153

三、木屑-麦麸培养基的制作方法153

四、粪草培养基的制备154

五、稻草-棉籽皮培养基的制作技术154

六、接菌、培养按常规法154

第二节 三级菌种的制备154

一、三级菌(栽培种)培养基的制备155

二、接菌、培养按常规法158

第三节 添加剂的应用158

一、木材熏蒸物159

二、防霉抑菌剂159

三、稀土微肥161

四、磁化水161

五、增氧剂161

六、保湿剂161

七、生长调节剂162

八、其他化学添加剂简介162

第九章 接菌与培养163

第一节 无菌条件和无菌操作163

一、培养基的无菌要求163

二、无菌效果检验163

三、接种环境的无菌要求163

第二节 接菌方法167

一、一级菌的转管(扩繁)167

二、一级菌(扩繁)二级菌种168

三、二级菌种转接(扩繁)三级菌种(栽培种)169

四、生产实际中菇农常用接菌方法169

第三节 菌种的培养发酵172

一、培养环境条件172

二、湿度的调节173

三、空气调节173

四、光线的调节174

五、菌种的培养要点174

第四节 杂菌、虫害的防控176

一、病害的防控原理与原则176

二、杂菌防控的原理和原则177

三、虫害防控原理和原则178

四、蕈菌病(杂)虫害综合预防178

五、常见杂菌、病虫害的预防181

第十章 质量检验与保藏185

第一节 母种(一级菌)185

一、一级菌种(母种)常规检测方法185

二、常见一级菌种(母种)目测检测标准186

第二节 二级菌(原种)和三级菌(栽培菌)188

一、常规检测方法188

二、常见二(三)级菌种目测质量标准188

三、常见问题的解决189

第三节 退化、复壮和保藏193

一、菌种退化的现象193

二、菌种退化的原因194

三、防止退化的措施194

四、退化菌种的复壮195

五、菌种的保藏195

第十一章 液体菌种的应用与制作202

第一节 深层发酵和相关设备203

一、液体菌种203

二、深层发酵的主要设备204

第二节 培养基与发酵工艺208

一、培养基与培养条件208

二、发酵工艺211

第三节 无菌检查和制服染菌214

一、无菌检验214

二、制服染菌215

第四节 液体菌种的应用217

一、液体菌种的特点217

二、液体菌种的制备和栽培上的应用217

三、液体菌在医药上的应用219

四、液体菌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220

五、生产饲料上的应用221

第五节 简易发酵装置221

一、小容量发酵装置221

二、实验型发酵装置222

三、器材及安装注意问题223

第二篇 食用蕈菌栽培226

第一章 香菇226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26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226

二、生活史227

三、生长发育条件227

四、品种类型229

第二节 栽培技术230

一、目光温室(熟料)菌袋栽培技术230

二、香菇(熟料)小棚花菇栽培技术236

三、香菇(半熟料)开放式陆地栽培技术239

四、常见问题及防治243

第二章 黑木耳245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46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246

二、生活史247

三、生长发育条件247

四、优良品种简介250

第二节 栽培技术251

一、木段栽培法251

二、代料栽培法256

第三节 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68

一、养菌期间问题268

二、出耳期间防杂菌感染270

第三章 金针菇273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73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273

二、生活史274

三、生长发育条件274

四、品种类型277

第二节 栽培技术278

一、栽培场所和季节278

二、黄色金针菇栽培方法279

三、隧洞内栽培方法283

四、纯白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284

第四章 平菇289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289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289

二、生活史290

三、生长发育条件291

四、品种类型293

第二节 栽培技术295

一、熟料栽培技术295

二、发酵料袋栽技术299

三、生料袋栽技术301

四、发酵料(或生料)双层柱式栽培技术303

五、生料(或发酵料)太阳能温床栽培技术303

第三节 栽培管理要点304

一、出菇管理304

二、常见问题及防御305

三、平菇孢子过敏反应的预防308

第五章 双孢蘑菇309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310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310

二、生活史311

三、生长发育条件312

四、品种类型315

第二节 栽培技术315

一、菇房栽培模式316

二、生产季节317

三、优良品种318

四、培养料318

五、粪草培养料配方320

六、合成培养料配方321

七、国外常用配方321

八、粪草培养料的堆制发酵321

九、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322

十、栽培工艺323

十一、间歇期的管理329

第三节 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331

一、死菇原因及其防治331

二、菌种不萌发不吃料的补救措施332

三、菌丝徒长结被的原因及防止332

四、畸形双孢蘑菇的原因及预防333

五、双孢蘑菇褐腐病的防治334

第四节 大肥菇(高温双孢蘑菇)栽培技术334

一、形态特征335

二、生活条件335

三、栽培技术336

四、鲜蘑菇的加工338

第六章 黄灵菇340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341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341

二、生活史342

三、生长发育特性342

四、品种类型342

第二节 栽培技术343

一、菌种培养343

二、代料栽培技术344

三、段木栽培技术348

第七章 猴头菌349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350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350

二、生活史350

三、生长发育条件351

四、品种类型354

第二节 栽培技术355

一、熟料袋栽法355

第三节 关键措施及常见问题359

一、诱导菌袋定向出菇359

二、控温促进催蕾和定型359

三、控湿促进菇体正常发育359

四、菇色异常原因及防止360

五、光秃无刺菇的发生原因及防止360

六、珊瑚丛束形菇的发生原因及防止360

七、菇体萎缩霉烂的发生原因及防止361

第八章 滑子蘑362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362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362

二、生活史363

三、生长发育条件364

四、品种类型367

第二节 栽培技术367

一、木屑代料栽培法367

二、玉米芯栽培法371

三、滑子蘑出菇期把好“四关”373

四、滑子蘑主要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374

第九章 鸡腿菇375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376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376

二、生活史376

三、生长发育的条件376

四、品种类型378

第二节 栽培技术379

一、栽培种制作379

二、发酵料或生料栽培技术381

三、熟料栽培方法386

第十章 灰树花389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390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390

二、生活史390

三、生长发育条件390

四、品种类型393

第二节 栽培技术393

一、菌袋生产393

二、小拱棚栽培396

三、大棚栽培399

第十一章 白灵菇401

第一节 生物学特性401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401

二、生活史402

三、生长发育条件403

四、品种类型和商品价值404

第二节 栽培技术405

一、培养料特性405

二、培养料配方及配制原则406

三、栽培方法407

第三篇 多样性价值的蕈菌414

第一章 药用蕈菌414

第一节 灵芝414

一、生物学特性415

二、栽培技术419

第二节 蛹虫草427

一、生物学特性428

二、栽培技术431

第三节 蜜环菌与天麻437

一、蜜环菌生物学特性438

二、天麻的生物学特性446

三、天麻人工栽培技术452

第二章 观赏类蕈菌463

第一节 彩芝(灵芝)的造型栽培463

一、芝事安排463

二、栽培要点463

三、造型方法464

四、盆景制作466

第三章 有毒蕈菌467

第一节 概述467

一、毒蘑菇的特殊药理活性及经济价值467

二、常见毒蘑菇简介468

第二节 斑褶菇471

一、生物学特性472

二、栽培技术473

三、斑褶菇属的物种多样性474

第四章 驯化中的蕈菌476

第一节 猪苓476

一、生物学特性476

二、栽培方法478

第二节 羊肚菌481

一、生物学特性481

二、栽培技术483

第三节 花脸蘑485

附录一486

附录二490

蕈菌栽培实训指导490

一、平菇生料栽培技术490

二、黄背毛木耳熟料袋栽技术490

附录三492

1.不允许使用的化学药剂492

2.常用化肥的主要成分492

3.常用农药防治对象及用法用量表493

4.蕈菌菌种生产和栽培时间表494

附录四495

1.几种食(药)用蕈菌的药用方法495

2.常用计量单位换算表496

参考文献497

跋499

热门推荐